Thursday, April 21, 2011

香港雜評: 蔡子強:政治學金句

香港雜評: 蔡子強:政治學金句: "書寫人生】隨着日本大地震的震撼開始降低,利比亞內戰又重新進入媒體和公眾的視野當中。

只是幾年前,法國曾扮演讓利比亞和卡達菲重返國際社會的橋樑角色,當年,薩爾科齊甚至以紅地毯歡迎這位北非獨裁者訪問巴黎,惹來國內人權人士猛烈批評,甚至內閣中的人權部長,亦看不過眼,反唇相稽。無他,當時正值美國剛把利比亞從「流氓國家」名單中剔除,西方開始對該國大量投資,當中尤以法國最為熱衷,說穿了就是利字當頭。

不料幾年之後,到了今回,法國空軍卻在多國聯軍中,一馬當先,不單為落實聯合國的禁飛區命令,執行攔截任務,更率先對利比亞政府軍進行空襲,幫了該國叛軍一個大忙,可謂一夕間變臉,反目成仇。難怪卡達菲也目瞪口呆,在接受德國電視專訪時,也忍不住咆哮:「我的好友薩爾科齊已經瘋了。」

這讓人想起「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,也沒有永遠的敵人」,這句政治學上的千古名句。

這句名句源於兩度出任英國首相、三度出任英國外相的十九世紀英國政治家帕默斯頓爵士(Palmerston),原文是這樣的:

「我們沒有永遠的盟友,我們也沒有永久的敵人,我們的利益才是永遠和永久的,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去追隨這些利益。」

(We have no eternal allies and we have no perpetual enemies. Our interests are eternal and perpetual, and those interests it is our duty to follow.)

這就是帕默斯頓爵士心目中政治的本質。

為何薩爾科齊政府會出現態度上的急轉變﹖

有分析,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,與埃及的群眾起義,揭發法國執政者與兩國獨裁者的親密關係,讓他們十分尷尬。因此當利比亞出現類似群眾起義之後,薩爾科齊急於與獨裁者劃清界線,變身「正義朋友」,挽回形象。更重要的是,距離明年總統大選只有一年多,薩爾科齊若要爭取連任,在經濟沒有多大起色的情況下,他就要在其他領域做出成績,又或者說得不好聽,是轉移視線。於是,利比亞便如此成了他的一張政治牌。

西方政治學還有另外一句名言,那就是:

「外交就是本土政治的延伸。」

(Foreign policy is an extension of domestic politics.)

對外用兵,以此轉移國內百姓視線,讓民族主義、愛國主義高漲,群眾熱血上腦,蓋過他們對執政者的種種不滿,自古皆然。熟讀中國歷史的讀者,對此當然不會感到陌生。

而今次法國在利比亞的行動,亦為此提供了另一絕佳註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